24年!他在阿尔金山刻下永恒坐标_江南官网_www.江南体育-官网客户端下载 
咨询电话:022-27718654

— 24年!他在阿尔金山刻下永恒坐标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您的位置:首页 > 江南官网

24年!他在阿尔金山刻下永恒坐标

24年!他在阿尔金山刻下永恒坐标

时间: 2025-06-14 03:14:55  作者; 江南官网

  5月1日凌晨,在从内蒙古临河驶往库尔勒的救护车上,52岁的若羌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阿尔金公安检查站站长杨松涛永远离开了。未能再看一眼守护24年的阿尔金山,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6月1日,我们来到位于若羌县境内的雪域高原,追寻杨松涛在这里坚守24年的铿锵足迹。

  2023年3月14日,杨松涛在阿尔金山无人区通过望远镜查看地势。通讯员 依拉木 摄

  海拔3280米的阿尔金公安检查站,如铁闸横亘于G0612西和高速。它既是新疆的“东南大门”,更是串起青甘藏三省公路的“收口绳”。这里,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70%,冬季最低气温可至零下38℃。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天气里,杨松涛与“孩子们”把青春钉进高原。

  走进检查站大院,办公楼前的石碑上,刻着“励志公式1^365=1;1.01^365≈37.78;0.99^365≈0.0255”字样,与楼后刻着“忠诚”二字的石碑相互默默对望。

  曾跟随杨松涛在阿尔金公安检查站坚守11年,如今是青海省茫崖市公安局茫崖公安检查站站长的代小虎向我们解读了杨松涛立这两块石碑的初心,“他说,‘1^365=1’,表示日复一日原地踏步,终将止步不前;‘1.01^365≈37.78’,表示每天坚持微小进步,一年后将实现质的飞跃;‘0.99^365≈0.0255’,表示每天退步一点,便会被时光远远抛在身后。而‘忠诚’,是人民警察的底色,要刻在心底。”

  在踏上阿尔金山从事公安工作的24年间,杨松涛以“倔野驴”的执拗扎根荒野,用脚步绘就“活地图”,凭借钢铁意志赢得“铁人”美誉,将忠诚熔铸成守护高原的誓言,用热血在雪山之巅镌刻下“人民公安”的永恒坐标。

  “砰!砰!砰!”1996年深秋,阿尔金山腹地突然响起枪声。当时还是若羌县公安局依吞布拉克派出所民警的杨松涛,与3名战友在巡山中发现触目惊心的场景。

  数十名武装盗猎分子正在屠杀藏羚羊,沟壑里堆积着数百具被剥去皮毛的尸体,鲜血染红了高原雪域。这个被称作“野生动物基因库”的保护区,那个时期正经历着最黑暗的盗猎生态浩劫。

  面对敌众我寡的险境,24岁的杨松涛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着。他准确判断:“虽然他们人多,但只有带头的会顽抗,其他都是雇工。”在弹药有限的情况下,他带队直插盗猎队伍核心。激烈的交火中,两发子弹贯穿他的腹部,鲜血浸透了警服。

  这场持续四天四夜的战斗中,最终控制3名主犯,缴获2700多张藏羚羊皮,创下当地警方一次性缴获藏羚羊皮毛最多的案件记录。那些留在腹部的弹痕,成为这位“高原守护者”最特殊的勋章。

  战友回忆,杨松涛经常说起最痛心的画面:“小羊羔睁着眼躺在母羊身旁,皮子被剥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场景,让他心中种下了守护的种子。多年间,他经历过十几次阻击盗猎的战斗,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民警前赴后继,如今阿尔金山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从最低谷的不足2万只恢复至6.8万只,野生动物在这片净土上自由奔跑。

  自2012年5月以来,杨松涛先后共组织实施深山救援2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1600余人,无一人伤亡。

  2014年10月11日,杨松涛带领救援队伍救援被困车辆。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15年8月10日,杨松涛同救援队伍在阿尔金无人区沙子达坂救助7名被困人员。通讯员 依拉木 摄

  “在阿尔金山救援,从来都是以命换命。”作为2012年那场生死救援的记录者,原巴州电视台记者薛峰回忆往事时,不由得声音哽咽。

  2018年6月30日,救援途中车辆陷落,杨松涛指挥领导救援人员开展自救。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19年10月17日,杨松涛率队前往阿尔金山无人区解救两名俄罗斯外籍游客。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12年10月15日傍晚,阿尔金山东部那棱格勒谷地的求救信号让若羌县公安局进入紧急状态。11人地质考察队深入这个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谷”的区域后,9人失联。1998年科考发现该谷存在大面积磁异常,强磁性岩石导致这里成为多雷区,进入的人畜极易遭雷击。

  杨松涛立即带队出发。当时正值冰雪封山,茫茫雪原中仅有模糊经纬度作为线多米的雪山,救援队仅凭罗盘和指南针跋涉4天。途中,车辆在60度陡坡失控下滑,悬崖近在咫尺。找到2名幸存者后,他果断下令轻装前行。严寒中,队员们赤脚蹚过没膝雪水,双脚冻至失去知觉,循着矿泉水瓶与包装袋的线公里找到其余队员。救援人员将唯一帐篷让给被困者,自己在寒风中露宿,靠篝火熬过一夜。这场50小时的生死营救,最终让所有人平安脱险。

  “陷车陷到绝望,连我心里都发毛。”2022年8月,杨松涛遭遇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救援。持续暴雨引发山洪,6名勘探人员被困废弃皮卡,家属出资30万无专业机构响应。他摸索出“支点救援法”,冒险将车驶入水沟,借水沟露头的石头使车轮发力挪动,以己车为支点用绞盘救出其他车辆。在半米深淤泥中推进55小时,穿越600公里洪水路段,平均时速不足10公里,陷车26次、迷路11次,4辆车只剩2辆能走,最终完成900公里“地狱级”救援,创造“零伤亡”奇迹。

  依吞布拉克公安检查站,如今已更名为阿尔金公安检查站。图片由若羌县公安局提供

  检查站日均查验车辆超3000辆次,其中重型货运车辆占比高达70%。这里冬季长达9个月,“风搅雪”极端天气频发。杨松涛带领全站民辅警,在完成日常查缉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交通疏导、除雪保通、应急救援等职责,年均救助受困车辆千余台次、司乘人员万余人次,用坚守保障这条经济命脉的畅通。

  2021年1月19日,杨松涛在315国道红柳沟路段指挥铲车清理路上积雪 。通讯员 依拉木 摄

  “他闭着眼都能画出阿尔金山的沟坎。”代小虎这样形容。千余次救援中,这位“活地图”始终将安全刻进行动准则。

  2015年的寒夜,零下30℃的雪原上,救援队抵达迷路老人的求救坐标,并在周围画圈寻找几个小时却一无所获。杨松涛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凭着对风雪中求生本能的判断,带领队员在背风处搜寻,终于在5公里外找到冻得失去知觉的老人。

  2020年6月5日,杨松涛同救援人员在阿尔金山无人区解救被困车辆。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20年6月20日,杨松涛在海拔4500米的风尘口达坂处成功寻到5名失联人员。通讯员 梁桐 摄

  2020年12月1日,杨松涛在救援途中与同事更换车辆轮胎。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21年12月23日,杨松涛在巡山过程中砸冰取水喝。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22年8月13日,杨松涛(左一)同被困人员在夜间烧火取暖。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22年8月13日,杨松涛(右二)找到被困人员后进行休整 。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23年11月13日,杨松涛(中)同救援人员在救援途中短暂休整。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020年木孜塔格峰月牙河救援,被困者就在河对岸,年轻民警急于驾车蹚水施救,杨松涛却拦住众人,挽起裤腿踏入齐膝河水冷静判断:“融雪水涨得快,车冲走了拿什么救人?”两小时后水位下降,救援队才徒步过河。“这些都是拿命换来的教训。”他的话语藏着数次生死经验。

  2022年8月13日,杨松涛前往阿尔金山无人区救援六名勘探人员途中车辆被陷。通讯员 李健 摄

  2022年8月13日,杨松涛前往阿尔金山无人区救援六名勘探人员途中,看到车辆脱困脸上露出微笑。通讯员 李健 摄

  2023年11月12日,三人被困阿尔金无人区失联90小时,杨松涛带领同事奔波近千公里救援途中休整吃饭。通讯员 曹登攀 摄

  2022年巡山途中,杨松涛仅凭车辙印就精准判断出车辆品牌、进山时间和盗采类型。“轴距、压痕、单双车辙……左边宽路适合盗金车队,右边小路更可能偷运玉石。”循着判断追踪30公里,团队当场查获非法盗采。

  2022年1月,杨松涛在前往矿区检查途中抓获盗矿人员。通讯员 张品程 摄

  路过鸭子泉时,他捧着水说这水好喝,又叮嘱队员:“保护区内一片垃圾都不能留。”

  “冬季沼泽化冻别硬闯”“扎帐篷必选高坡”,这些“土办法”是杨松涛用脚步丈量出的生存智慧。原检查站警员董江南随他巡山多年,感慨地说:“只要有杨局在,带什么物资、走哪条路,心里都有底。”

  曾经依靠生炉取暖、无水可用的阿尔金公安检查站,如今已蜕变为现代化“进疆第一站”门面。崭新的办公楼拔地而起,蔬菜大棚四季常青,图书室、活动室一应俱全,105项公安业务“一站式”办理,车辆过检实现“秒级通行”。

  这支60多人的队伍,平均年龄27岁,作为站长,杨松涛是“定盘星”“当家人”,他管站里民辅警叫作“孩子”。他制定“45天执勤+15天探亲”制度,让民警“守边尽孝两不误”;首创“每月给家里寄2000元、休假为父母洗一次脚、洗衣服、做一次饭、每月读一本书”的“五个一”规矩;总以幽默话语鼓舞士气:“在这里呆上三五年,保准你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除了不会生孩子啥都会,对象都好找!”他带头下厨、检修设备,手把手培养新人。

  2021年10月9日,杨松涛同阿尔金公安检查站民警修缮菜窖。通讯员 依拉木 摄

  26岁的内勤陈震已在阿尔金坚守7年。他曾因报考时队员“山青水绿”的玩笑从河南奔赴若羌,初到时被荒凉现实泼了冷水。2020年,毫无编程经验的他被委以研发信息登记系统的重任。“别想难不难,必须干出来!”在杨松涛激励下,4人团队七天七夜攻坚,推出“E警通”小程序,让内勤效率提升数倍,获得全州科技二等奖。如今,陈震不仅成为维修、设计多面手,还传承着“传帮带”精神。

  “杨站长常说‘不逼自己,永远不知道潜力多大’,他不仅教我工作,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陈震说。第一次给母亲洗脚时,她惊讶又欣慰:“妈以为我闯祸了,其实是杨局教会我们感恩。”

  2019年4月,车辆陷入赶往救援途中,年近50岁的杨松涛单膝跪地掏挖陷入深雪的车轮。“我想着他作为领导指挥就行,没想到他直接冲在最前面。”辅警梁桐回忆,“他说‘你掏和我掏有啥区别?’”颠覆了他对领导的认知。

  若羌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副主任马倩雯眼中,杨松涛对工作几乎“要求完美”。2011年,刚入警的马倩雯因执法记录仪调换超期被他当众批评,委屈到哭。后来转岗项目办,杨松涛让她手绘乌塔派出所菜窖图纸,“他逼我一个文科生学看建筑图纸,说‘设计院的方案也要结合实际’。”“永远带着两套解决方案汇报工作”,这句教诲让她从懵懂新人成长为业务骨干。

  在杨松涛的带领下,这座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哨所,如今成为纪律严明的战斗堡垒、温暖和睦的大家庭,更被誉为局里的“黄埔军校”。

  2023年初,频繁的咳嗽与胸痛折磨着杨松涛,但他总对劝他检查的领导、同事摆摆手:“等忙完这阵子。”2024年3月,北京301医院的诊断书宣告了肺癌晚期。医生叹息:“他的肺如同70多岁老人,高原缺氧和超负荷工作加速了病情。”局里责令他立即放下工作专心治疗,即便躺在病床上,他仍通过电话安排工作,强撑着两度回到检查站,查看蔬菜大棚和犬舍建设。

  2024年1月20日,杨松涛在新建阿尔金公安检查站花圃中翻土。通讯员 梁桐 摄

  5月1日凌晨,52岁的杨松涛永远闭上了双眼。噩耗传来,站里的民辅警个个哭成了泪人。00后民警陈震泣不成声:“杨站长真的走了?”殡仪馆里,马倩雯发现他的警监帽规格不符,紧急从若羌调换,这细节恰似他常说的“尊重藏在细节里”。

  1991年,杨松涛放弃留在其他省份的机会扎根若羌。34年从警生涯,他从“白面书生”变成“黑脸站长”,手粗糙如树皮,却让荒漠戈壁开满“精神之花”。亲朋好友常劝他调离,他却说:“不走了,一辈子就在这里了。”

  2013年,他救下进山被困的青年丁多,这份恩情让丁多从此扎根阿尔金,追随救援队进山十余年。因常给站里捎带补给,相识34年的货车司机尕冬红着眼眶:“那个总说‘注意安全’的人,怎么就走了?”

  “他对得起所有人,唯独亏欠家人。”杨松涛妻子陈飞含泪回忆,儿子出生7天他就返岗,孩子成长的每个重要时刻他都缺席。77岁的父亲杨泽民说,儿子20年没在家过春节,“探亲不到十分钟就被工作电话叫走”。而如今,儿子也追随父亲脚步成为监狱民警。陈飞翻开手机,34年竟没有一张全家福,看着已经泛黄的补拍婚纱照:“他总说‘等不忙了’,可警察哪有不忙的时候?但我不怨他,因为他守护的,是比小家更辽阔的家国。”

  “今天炒的油白菜,就是咱大棚种出来的。”检查站教导员侍淼在蔬菜大棚里指着菜地说,“冬天棚里捡出的石子铺成了小路,又拉牛粪改良土壤,种上蔬菜瓜果。”老检查站的枸杞树抽芽,月季花开得正艳,厨房传来切菜声……

  “找石碑时车陷进泥里两天,他自己垫钱找铲车推车。”代小虎抚摸着石碑回忆:“他说‘等靠要成不了事,一起流汗才叫团队’。”库房里的救援装备多达上百种,光救援车就有六七辆。犬舍里,训犬员马启鹏细心照料待产马犬:“杨局说‘把小事干好就是大担当’。”若羌县的高原犬繁殖实验已进入关键期,这项承载着杨松涛规划的实验,成功后将填补全国高原警用犬配置空白。

  “这里有我们的根。”双警夫妻张志宏和王健放弃调回平原。陈震说:“我还没待够,因为杨局在。”“我要在这里守着,把杨局的精神传承下去。”侍淼平静地说,新警入职会听到“把好风气带出去”的叮嘱,老队员调离记着“精神走到哪都不能丢”的嘱托。

  “他走了,但精神还在。”侍淼望着警徽,“就像这警徽,永远亮在每个坚守者心里。” 阿尔金的风依旧呼啸,而杨松涛留下的精神火种,正在一代又一代民辅警手中传递、燃烧。

  2021年记个人一等功1次(公安部),2012年记个人三等功1次(巴州公安局);1994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巴州公安局),2002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2005年被评为优秀员(若羌县委员会)。

  2022年检查站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荣誉称号,陈震在大合影里找杨松涛。记者 景丽君 摄

  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5次,2016年获评“全疆优秀公安基层单位”,2017年获评“全疆最美警队”,2022年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记者 景丽君 倪菁菁 通讯员 朱祥明)

  2022年5月25日,杨松涛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领取”全国爱民模范先进集体“荣誉 。通讯员 梁桐 摄

  2022年5月25日,杨松涛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领取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表彰。通讯员 梁桐 摄

  2022年6月22日,杨松涛在乌鲁木齐开展新疆公安英模事迹报告会宣讲。通讯员 张品程 摄

  踏访若羌县公安局与阿尔金公安检查站,泪水一次次模糊视线年的检查站站长,在战友含泪的追忆、获救百姓朴实的讲述中,血肉丰满。

  于环境极端恶劣的“生命禁区”,他以命相守,绝不放弃;在风沙如刀的戈壁高原,他竟让瓜菜破土,硬是将简陋站房浇灌成戈壁绿岛,将边陲岗亭淬炼为新疆闪亮的“门面”。

  阿尔金山深处,他风雪巡逻的背影、爽朗的笑声,挥之不去。此刻,阿尔金山的骄阳正照耀检查站新抽的嫩芽,那些继续坚守的身影,如一丛丛红柳,深扎根系,傲然挺立。杨松涛走了,留下的不仅是这片奇迹般的生机,更在人心深处,种下了坚韧与希望的种子。

  这片飞鸟亦罕至的绝地,正是有无数如杨松涛般的巴州民警辅警,用青春乃至生命,在荒芜中浇筑平安。他们舍小家于无声,换万家灯火安宁。那风沙中挺立的身影,正是这片土地最坚实、最温暖的脊梁。致敬,荒原的播种者!致敬,无声的守护者!(记者 景丽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江南客户端下载